2007年4月26日 星期四

給博客來客服信

跟你們訂原文書實在太慢了,上次我等了一個月,都忘記有買了,

結果你們也只是系統自動寄信,毫無誠意,

新的monocle雜誌比實體外文雜誌書書報社還慢,

以後我英文書都要去上amazon買,同時下訂,四五天就到了,

至於繁體書,新書實體書店便宜多了,二手書就上拍賣買,華文市場這麼大,我看以你們的水準,

如果amazon進攻華文這塊,你們也不用混了,以後專做每日66折這種殺價流血競爭比較適合

叫做"博客來66"吧.

2007年4月22日 星期日

中國人的人情味


以下節錄自"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這本書


中國人的人情味

中國式的烹調術是用「合二為一」的原理去製造「味」的。至於中國人的「人情味」也是用同樣原理產生的,亦即是使我之中有你,你之中有我。因此,中國人對「人」的定義就是:「仁者,人也。」亦即是必須用「二人」才能去定義任何一「人」。

   這種二人對應關係就是心意的感通。唯有這種「感通」才能克服分離人與我之界限,造成一個包容人與我的感情磁力場。因此,中國人的「個體」並沒有清晰明朗 的「自我」疆界。 事實上,在日常待人接物的態度中,中國人就不喜歡過分地劃清人與我的權利界限——這樣做是會被認為「很難看」的。因此,如果雙方一起出去吃飯,就會由衷地 或儀式性地爭著付款結賬;如果雙方一起乘車,就會由一方先付全部的車資,下一次再由對方替兩人付出車資;如果一方託了另一方代購東西,想清還時,另一方也 必須儀式性地表示:「算了!」

  的確,中國人不喜歡在自己與親屬、朋友之間劃分清楚的界線(與不認識的人,又當別論——詳前)。他們覺得這樣做,不只是「很難看」,而且是「小氣」、「自私」、「個人主義」,簡言之,就是「不會做人」。
相形之下,西方新教國家——尤其是美國——人士之間的人際關係,就比較淡薄得多。家屬成員在下一代成長以後,或各自獨立之後,葉以多年不見面。如果他們之 間感情特別好,則又當別論,但是這是由個人自己選擇的,而不是由於一種未生下來之前已被固定了的承擔義務。換而言之,一個人可以自由選擇與出身的家庭不再 發生任何關係,而憑本身的喜惡去重組自己的人際關係。不過,文化中既然缺乏強制性的感情設計,「人情味」就不可避免地淡薄得多。

   筆者在居美多年以後發現:有些美國人即使在自己選擇的朋友之間,也是將界線劃得清清楚楚的。他們往往把自己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對方喜歡什麼,不喜歡 什麼,在人情開始的時候先搞得清清楚楚,以免在不知不覺間會做出令對方不愉快之事,干擾對方的神經。因此,他們交友的方式是「大小人後君子」,其友情也多 半維持在「君子之交淡如水」的狀態。

  反觀中國人的交友方式,則是儘量替對方 的需要著想(姑勿論是真心的抑或為了是「做人」)。既然雙方都不喜斤斤計較,因此彼此多吃一點虧也無所謂。但是,偶爾也會發生這樣的情形:因為人我界線不 清楚,有時會踩在別人的腳趾上而渾然不覺,對方開始時也會隱忍不發,口頭上甚至還說無所謂,結果日久積怨,反而「以君子始而小人終」。

   這種情形,充分反映出:在中國文化中,個人沒有,也不希望有牢固的自我疆界。他們寧願讓人與我之間相互滲透,彼此依賴。因此,中國人有「在家靠父母,出 門靠朋友」的傾向。這與西方加爾文教的國家——尤其是美國——是剛好相反的。後者強調的毋寧是「上帝只能幫助自助的人」。

   這當然並不意味美國人是完全不肯幫助別人的,只是比去中國人來罕見得多,而且,他們對別人的幫助,必須由施恩惠者自己作主,而不是一種身不由己的、反射 性的、不經疑問的、外加的承擔義務。而且,這種偶一為之的施恩,往往是作為自己對入有好感的一種表示,而不是替別人代勞。因為,一來,他們很忙 別人利用.認為別人過分地依賴自己就是一種「剝削」;二來,自己過分地去照顧別人.也會被認為是對別人自主能力的一種侮辱,而且有用「人情債」去控制別人 的嫌疑。因此,他們一般為人的原則是儘量少管他人的事務,在自己這一方則儘量做到以依靠自己為三,非到萬不得已不去求人,甚至還以開口向人求助為恥。實在 必須去打擾別人時,他們往往會這樣問:「我能向你要求一個小恩惠嗎?」(Can I ask you a small favor?)或者:「你能騰出幾分鐘嗎?」 (Can you spare a few minutes?)並且在事後總是要道謝。

  如果中國人這樣去要求自己的熟人,就會被認為是「見外」。的確,當筆者在大陸時,受熟人幫助後加以道謝,就受到「見外」的責備。他們認為:這樣才是「做人」最起碼的道理。因此,國內確實具有一種海外所沒有的溫情脈脈的氣氛。

   然而,這種「做人」的方式,在其他文化中就不一定吃得開。有些中國人到了美國,以為主動地替別人辦事,就可以贏得別人的好感,以及多交朋友。然而,過分 地「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作風,反而會引起對方的懷疑,認為這樣不近人情的行為一定背後藏有動機,例如用「人情債」來將自己綁住之類。因此,為了避免失 去對自身行動的決策權,一般美國人多半會躲避這樣的「好意」。偶爾,在某些情形中,也會出現接受了「好意」而沒有「禮尚往來」的例子。

  中國人的這種人情味.在國內比在海外的華人中還要顯著。大陸實行的「社會主義」,正是躲避了冷冰冰的現代法權關係,儘量保持傳統人情味的制度。

   的確,大陸人士熟人間古道熱腸、急人之難的傾向,有過於港台的中國人。不少大陸的人仍然保持「鑑貌辨色」的古風。例如,有時候我只是閒談中說起自己需要 的東西,是漫不經意地提到的,事後就忘記了,但是在下次見面時對方卻竟然已替我辦妥。的確,中國人對陌生人雖然很粗暴,但是在需要「做人」的時刻卻是「仁 至義盡」的。有些時候,我拿了介紹信去另一個城市辦事川文介紹信的人即使幫不上忙,也在大熱天跑老遠路來到賓館中找我,而不要我本人出動。此外。還有這樣 的情形,只見過一次面的人,連名字也記不起.但是在公共汽車上碰到時卻搶著替我購票。我在大陸時.偶爾也會與同一幢留學生樓內住的美國友人外出,有一次在 上車後我立不穩,一時找不出錢買票,他卻自顧自地只為自己買了一張票。因此.兩者的態度形成很鮮明的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