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9月29日 星期六

Presuming - 傲慢

Pre-Sum-ing

傲慢的人是在與人相處之前(Pre-)就預先設定好要加總(Sum-)對於某個人的評斷(evaluate-),也為了讓自己處在meta(形而上)的狀態(-ing進行式),所以稱之為傲慢.

2007年9月3日 星期一

自由了

一年一個月的替代役生涯總算在八月二十七號零點零分,退伍正式生效

這段時間裡頭從成功嶺,南投專訊,一直到回台北

也不能說不無收穫

成功嶺最不自由的那段時間或許有稍稍抹去大學養成的墮落習性

一切都是紀律跟時間

不過好像回台北之後通通又還給了成功嶺的分隊長

專訊期間每天為了加分早上一睜開眼睛就往前跑不管有沒有感冒

這一個月好像又回到大學生活上課抄筆記下課看電視打屁

回台北之後到公家機關打雜兼攝影

讓我從只會按快門到懂一點皮毛還有了解公家機關之所以會沒有效率的原因

所幸辦公室同仁年紀相近都跟朋友一樣,長官也互相尊重

後面的九個月就在沒什麼壓力之下度過

休息了將近十天 想把這一年簡單整理一下

自由了

責任也來了

2007年6月19日 星期二

戰略及戰術的基本要點

節錄自『戰略論:間接路線』

正面的

1.調整你的目的來配合手段
2.心理永遠記著你的目標
3.選擇一條期待性最少的路線
4.擴張一條抵抗力最弱的路線
5.採取一個同時具有幾個目標的作戰線
6.計畫和佈署必須具有彈性,以適應實際的環境

反面的

1.當敵人有備時,絕不要把你的重量投擲在一個打擊之中
2.當一次嘗試失敗之後,不要沿著同一路線,或採取同一形式,再發動攻擊

距離退伍還有

距離退伍還有69天

2007年5月10日 星期四

On-line and Off-line

第一次開始大量地上網已經是距今十年前1997年,國三的時候

用28.8k的數據機撥接上網,上線前都必須要等待撥接的聲音

那時對於上網瀏覽這件事情感到非常興奮 整個暑假一有空

就等不及打開電腦嘟嘟嘟的撥接上網

也轉移了我對電動玩具的注意力

或許這正驗證了麥克魯漢認為的新東西發明的時候

內容並不重要 光是這件事情就很具吸引力

那時候上網看了甚麼東西現在根本就不記得了

只是那時候還可以分得出來 "沒上線的時候" 跟 "上線的時候"的感覺不同

現在 從大學的宿網(開機就上線) ADSL(不用等待撥接聲)

已經沒有了On-line 跟Off-line的差別

因為Always On-line

不過做的事情過了十年好像還是差不多 (網頁,bbs,IM)

那這十年的進步是在那邊呢?

2007年5月7日 星期一

真話

只有彼此往真話的路接近的人,才是朋友

關於標籤分類

從以前到現在不知道經過多少次將bookmark分類的行為

可是每次都有一種不知道該用什麼Tag來分類

每次都要想很久

分類這件事情真的會對於我們組織資訊有幫助嗎?

現在我決定 -- 不分類 !!

2007年5月5日 星期六

下一輩子

今天晚餐時間在環亞百貨地下室的拉麵店
聽到隔壁桌一位中老年男子跟他同桌的婦人說
⎡如果想要下輩子當人,這輩子就要完成三件事情

1.娶妻生子
2.活到60歲
3.送養父母


晚上剛好繼續翻閱«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
中國人果然沒有個人的概念
老是把希望寄託一些自我無法控制的東西上頭.

2007年5月4日 星期五

Iraq War V.S. Global Warming in Google Trend




似乎隨著伊拉克戰爭的驅緩,全球暖化的議題開始發燒,難道環境變化的情況是在這一兩年才突然增加的嗎?
來自鐵山的報告
Google Trend

2007年4月26日 星期四

給博客來客服信

跟你們訂原文書實在太慢了,上次我等了一個月,都忘記有買了,

結果你們也只是系統自動寄信,毫無誠意,

新的monocle雜誌比實體外文雜誌書書報社還慢,

以後我英文書都要去上amazon買,同時下訂,四五天就到了,

至於繁體書,新書實體書店便宜多了,二手書就上拍賣買,華文市場這麼大,我看以你們的水準,

如果amazon進攻華文這塊,你們也不用混了,以後專做每日66折這種殺價流血競爭比較適合

叫做"博客來66"吧.

2007年4月22日 星期日

中國人的人情味


以下節錄自"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這本書


中國人的人情味

中國式的烹調術是用「合二為一」的原理去製造「味」的。至於中國人的「人情味」也是用同樣原理產生的,亦即是使我之中有你,你之中有我。因此,中國人對「人」的定義就是:「仁者,人也。」亦即是必須用「二人」才能去定義任何一「人」。

   這種二人對應關係就是心意的感通。唯有這種「感通」才能克服分離人與我之界限,造成一個包容人與我的感情磁力場。因此,中國人的「個體」並沒有清晰明朗 的「自我」疆界。 事實上,在日常待人接物的態度中,中國人就不喜歡過分地劃清人與我的權利界限——這樣做是會被認為「很難看」的。因此,如果雙方一起出去吃飯,就會由衷地 或儀式性地爭著付款結賬;如果雙方一起乘車,就會由一方先付全部的車資,下一次再由對方替兩人付出車資;如果一方託了另一方代購東西,想清還時,另一方也 必須儀式性地表示:「算了!」

  的確,中國人不喜歡在自己與親屬、朋友之間劃分清楚的界線(與不認識的人,又當別論——詳前)。他們覺得這樣做,不只是「很難看」,而且是「小氣」、「自私」、「個人主義」,簡言之,就是「不會做人」。
相形之下,西方新教國家——尤其是美國——人士之間的人際關係,就比較淡薄得多。家屬成員在下一代成長以後,或各自獨立之後,葉以多年不見面。如果他們之 間感情特別好,則又當別論,但是這是由個人自己選擇的,而不是由於一種未生下來之前已被固定了的承擔義務。換而言之,一個人可以自由選擇與出身的家庭不再 發生任何關係,而憑本身的喜惡去重組自己的人際關係。不過,文化中既然缺乏強制性的感情設計,「人情味」就不可避免地淡薄得多。

   筆者在居美多年以後發現:有些美國人即使在自己選擇的朋友之間,也是將界線劃得清清楚楚的。他們往往把自己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對方喜歡什麼,不喜歡 什麼,在人情開始的時候先搞得清清楚楚,以免在不知不覺間會做出令對方不愉快之事,干擾對方的神經。因此,他們交友的方式是「大小人後君子」,其友情也多 半維持在「君子之交淡如水」的狀態。

  反觀中國人的交友方式,則是儘量替對方 的需要著想(姑勿論是真心的抑或為了是「做人」)。既然雙方都不喜斤斤計較,因此彼此多吃一點虧也無所謂。但是,偶爾也會發生這樣的情形:因為人我界線不 清楚,有時會踩在別人的腳趾上而渾然不覺,對方開始時也會隱忍不發,口頭上甚至還說無所謂,結果日久積怨,反而「以君子始而小人終」。

   這種情形,充分反映出:在中國文化中,個人沒有,也不希望有牢固的自我疆界。他們寧願讓人與我之間相互滲透,彼此依賴。因此,中國人有「在家靠父母,出 門靠朋友」的傾向。這與西方加爾文教的國家——尤其是美國——是剛好相反的。後者強調的毋寧是「上帝只能幫助自助的人」。

   這當然並不意味美國人是完全不肯幫助別人的,只是比去中國人來罕見得多,而且,他們對別人的幫助,必須由施恩惠者自己作主,而不是一種身不由己的、反射 性的、不經疑問的、外加的承擔義務。而且,這種偶一為之的施恩,往往是作為自己對入有好感的一種表示,而不是替別人代勞。因為,一來,他們很忙 別人利用.認為別人過分地依賴自己就是一種「剝削」;二來,自己過分地去照顧別人.也會被認為是對別人自主能力的一種侮辱,而且有用「人情債」去控制別人 的嫌疑。因此,他們一般為人的原則是儘量少管他人的事務,在自己這一方則儘量做到以依靠自己為三,非到萬不得已不去求人,甚至還以開口向人求助為恥。實在 必須去打擾別人時,他們往往會這樣問:「我能向你要求一個小恩惠嗎?」(Can I ask you a small favor?)或者:「你能騰出幾分鐘嗎?」 (Can you spare a few minutes?)並且在事後總是要道謝。

  如果中國人這樣去要求自己的熟人,就會被認為是「見外」。的確,當筆者在大陸時,受熟人幫助後加以道謝,就受到「見外」的責備。他們認為:這樣才是「做人」最起碼的道理。因此,國內確實具有一種海外所沒有的溫情脈脈的氣氛。

   然而,這種「做人」的方式,在其他文化中就不一定吃得開。有些中國人到了美國,以為主動地替別人辦事,就可以贏得別人的好感,以及多交朋友。然而,過分 地「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作風,反而會引起對方的懷疑,認為這樣不近人情的行為一定背後藏有動機,例如用「人情債」來將自己綁住之類。因此,為了避免失 去對自身行動的決策權,一般美國人多半會躲避這樣的「好意」。偶爾,在某些情形中,也會出現接受了「好意」而沒有「禮尚往來」的例子。

  中國人的這種人情味.在國內比在海外的華人中還要顯著。大陸實行的「社會主義」,正是躲避了冷冰冰的現代法權關係,儘量保持傳統人情味的制度。

   的確,大陸人士熟人間古道熱腸、急人之難的傾向,有過於港台的中國人。不少大陸的人仍然保持「鑑貌辨色」的古風。例如,有時候我只是閒談中說起自己需要 的東西,是漫不經意地提到的,事後就忘記了,但是在下次見面時對方卻竟然已替我辦妥。的確,中國人對陌生人雖然很粗暴,但是在需要「做人」的時刻卻是「仁 至義盡」的。有些時候,我拿了介紹信去另一個城市辦事川文介紹信的人即使幫不上忙,也在大熱天跑老遠路來到賓館中找我,而不要我本人出動。此外。還有這樣 的情形,只見過一次面的人,連名字也記不起.但是在公共汽車上碰到時卻搶著替我購票。我在大陸時.偶爾也會與同一幢留學生樓內住的美國友人外出,有一次在 上車後我立不穩,一時找不出錢買票,他卻自顧自地只為自己買了一張票。因此.兩者的態度形成很鮮明的對照。